扶植地方產業創新發展﹗

財經   12/9/2016   755

(本報訊)
 
「金沙觀光半程馬拉松」日前在金沙文化園區開跑,共有1028位選手參賽。本次金沙半馬最大的特色是發放參賽者「旅遊消費券」每人300元,可至金沙各商家消費,盼拉抬商機;因為成功的在兩岸最喜歡路跑的初冬季節期間搶到不少客源,主辦單位也預告,明年將持續在各鄉鎮推廣舉辦。
 
因應兩岸關係急凍,企圖在淡季吸引到更多的觀光客群,縣府採發放消費券、舉辦半馬路跑活動雙管齊下,似乎也創造了一定的成績。促銷當然是必要的,但仍舊是「救急不救窮」;金門要發展得更好,產業體質必須提升,也必須更富有競爭力;尤其金門地方產業以食品業為主,受限於規模性,原物料、產製成本居高不下,復乏入市門檻,競市激烈,卻難有突破性的進展及作為。為此,縣府結合經濟部資源,嘗試導入創新技術,帶動金門產業升級;諸如:由食品所協助金門食品產業整合,以金門當地特色素材與產品為主軸,籌組金門產業研發聯盟,應用食品所既有核心研發能量,導入組合式保存技術、調製技術、醋酸菌培養技術、熱加工技術、高效萃取技術等製程技術。經由輔導金門業者開發系列新產品,不僅提供消費者更高品質、便利性與多元化之金門特色伴手禮,更帶動金門地區食品產業創新與升級。
據工業局統計,輔導成果促成金門業者投資超過1.2億元,興建具觀光導向與餐飲結合的工廠,應用金門當地特色農產品開發特色產品,創造總產值超過3.5億元,成為離島地區產業創新的範例。
 
平情而論,產業體質的改善絕對是件長期性的工作,並讓業者了解到,人助、天助,還要自助;政府願意投入最大的資源協助地方產業擁有更好的產業體質,帶領它們行銷兩岸、走出去,但前提仍在於他們要擁有銳意興革、一往無前的決心與魄力才行。為此,諸如半程馬拉松、消費券之類行銷活動或許能起到部分強化消費的效果,但如若產業本身的危機意識不夠、體質不強,面對殘酷的競市,就算是政府投入再多的資源,都可能是瞎忙或白做工。金門的產業輔導,還是應該「因地制宜」,方能日起有功;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側重在地化。金門產業最大的問題是規模性不足,原料又大多依賴進口,復以技術創新力不夠,難以穩定產業特色及收益;對此,我們認為仍應從「在地化」著手。有句話說:「愈在地,愈國際。」,這個觀念在世界早已行之有年,台灣也有非常多鮮明的例子,好好經營自身的特色,便是吸引國際旅人的最佳賣點。
 
其二,關注微型產業。在產業整備上,強化加工技術、提升衛生安全仍是重點;金門欠缺大型產業,仍屬必然,如何降低產業輔導平台的門檻,造福更多青年創業及微型產業,應是關鍵。特別是在食安、低碳、環保、專利素材及議題上,微型產業勢必力有未逮,如能藉由輔導平台的對接,找到妥適的資源,推一把、扶一程,或更能找到產業發展利基,掌控到關鍵性的競爭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營造友善的產業環境度;我們應在微型工業區、產創園區等工作上繼續努力,目前輕工業產創園區計畫甚至還卡在中央審議上;基礎環境不好,行銷上勢必縛手縛腳。政府只有一個,中央對此更應設身處地、多所協力,全力幫助地方產業走出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