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誘餌性的策略談宋楚瑜參選的影響

評論   9/25/2011   2869

黃靖邦

宋楚瑜雖已領表,但是選真?選假?依舊撲朔迷離,參選動機更是眾說紛云。親民黨說宋楚瑜的參選是為國為民;外界的解讀則是宋楚瑜對馬英九不滿,存心報復,或云宋意在拉抬親民黨立委提名人的聲勢,並藉此作為與國民黨談判的籌碼。不管宋楚瑜會不會選到底?也不論動機為何?從誘餌性的選戰策略來看,反而會促成馬英九與蔡英文支持者的凝聚力,宋楚瑜難逃被棄的慘敗結果。

誘餌性的思考是美國洛文塔爾所提出的理論,是一種不合邏輯,也不是符合人性的思考方式。它超越了科技和傳統思維的比較,引發人性不理性的一面。誘餌性的選戰策略,在兩黨政治國家的選舉,單一選區的選戰,以及兩強一弱的戰局中屢見不鮮,是可以設計與被操控的。

通常,當只有兩位候選人對決時,選民的投票行為是較理性的,通常會就這兩位候選人本身的條件與主張做為選擇投票的依據。但是若有較弱的第三位候選人時,除了會激發雙方支持者的危機感,催化還在猶豫的選民更堅定支持自己喜好的對象外;更易於誘發選民不理性的思維,而產生從眾性的投票行為,將選票投給兩位相似性高候選人中的領先者。

誘餌性的選戰策略,在台灣歷來的選舉中,也不乏其例。如2003年台北市長選舉,國民兩黨馬英九與李應元對峙時王建煊的參選,2007年台北市長選舉,國民兩黨火拼時宋楚瑜的參選,都引發了選民的誘餌性的思考;以及2003年高雄市長選舉謝長廷與黃俊英激戰時張博雅的參選,不僅都激起藍綠選民的危機感,進而催化了「棄保」的效應。

台灣2012年的總統大選,因為宋楚瑜的參選吹縐一池春水,表面上好像不利於同屬藍營的馬英九的連任,但從媒體民調的數據分析,宋楚瑜的介入,不僅正逐漸激發選民誘餌性的思考,催化了藍軍的危機意識,大幅降低了因對馬英九施政不滿而衍生泛藍選民懲罰性不投票的比例;而且宋楚瑜的支持度,也會隨著選情的激化呈現下降的趨勢。TVBS最新民調證實宋楚瑜的可能參選,已逐漸引發選民誘餌性的思考,宋楚瑜支持度已自17%的高峰滑落至14%,若無重大變數,跌勢還會持續。

是而,一旦宋楚瑜真正投入總統大選,從台灣歷來藍綠對決的選戰經驗來看,反有利於馬英九陣營操作誘餌性的選戰策略,「棄宋保馬」可卜。